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控制工程培养方案

申请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培养方案

控制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未来气象及相关行业发展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工程领域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能胜任工程项目的研究、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定位于培养未来优秀设计型、创新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气象及相关行业产品或工程项目的研究、设计与开发,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1) 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 具有从事气象产品开发和设计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特别是大气科学基础知识;

(3) 掌握扎实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本领域的理论知识,了解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以及本领域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4) 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5) 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6) 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专业领域

1.领域概况

本工程领域依托气象学、雷电科学与技术等博士点及系统科学硕士点。现有教授2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双创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6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4人。近年来,发表SCI/EI论文4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120多项。目前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行业专项4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省产学研项目6项,企事业委托项目70多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0多项。与企业共建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8个、工程技术中心4个、校企研究院6个和一批实践实习基地。

2.领域范围

本工程领域以大气探测、气象信息互联、云图像分析、工业生产自动化、新能源应用等为背景,领域范围包括:气象仪器与装备的设计与开发、气象传感器研发、气象物联网的设计与系统集成、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工业生产自动化装置与设备的设计与开发、控制工程设备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1.培养方式

1)全日制

2)非全日制

以国家气象行业专项等国家级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为载体,借助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及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平台,企事业工程技术专家全程参与,气象探测领域海内外知名专家不定期指导,贯彻“工程导入”、“以用导学、以研促学、学用相长”等理念,实施海内外协同培养。

2. 学习年限

1)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三至五年。特殊情况可以申请提前答辩,培养年限不少于二年。

2)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校内学习为主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实践基地学习时间累计不得少于一年。

3)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以业余学习为主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六个月。

(四) 课程设置及学分

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并参考控制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标准,本领域工程硕士点课程设置围绕具有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学习能力及协同能力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兼顾人文科学素养,强调工程应用,突出校企联合,彰显行业特色。知识、能力与素质实现矩阵见表1

课堂教学要求讲授和研讨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发挥研究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课程学习提倡课堂学习和课外自学相结合,培养终身学习能力。课题研究与技能实训相结合,提倡“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实践应用能力。项目开发与系统集成相结合,培养团队合作与协同能力。人文讲座与学术研讨相结合,培养人文和科学素养。

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学位课不低于20学分。此外,还应完成必修环节2学分。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见表2

1 知识、能力与素质实现矩阵

序号

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实现途径(课程、实践环节、讲座、活动等)

1

人文科学知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人文和科学素养讲座8

2

工具性知识

硕士学位外语、专业外语、自动化工具软件

3

自然科学知识

工程矩阵理论、数值分析

4

专业基础知识

智能化测控系统、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数字信号处理

5

专业知识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运动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现代变频调速技术

6

工程实践能力

企业项目实习、嵌入式系统设计、组态控制技术、工业检测技术、工业网络技术

7

工程研究能力

工程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专利、发表论文

8

行业背景知识

大气科学概论、大气探测与气象仪器

2 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组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

备注

公共学位课

 

硕士学位外语

48

3

1

面授讲课

笔试

必修

 

专业外语

16

1

2

面授讲课

笔试

必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1

面授讲课

笔试

至少选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2

面授讲课

笔试

专业学位课

基础理论课程

 

工程矩阵理论

48

3

1

面授讲课

笔试

至少选1

 

数值分析

48

3

1

面授讲课

笔试

专业技术课程

 

数字信号处理

32

2

1

讲课、实验

笔试

至少选1

 

智能化测控系统

32

2

1

讲课、实验

笔试

 

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

32

2

1

讲课、实验

笔试

实践教学系列课程

 

工业网络技术

32

2

2

讲课、实训

认证

至少选1

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

 

工业检测技术

32

2

1

讲课、实训

认证

 

嵌入式系统设计

32

2

1

讲课、实训

认证

 

组态控制技术

32

2

2

讲课、实训

认证

 

自动化工具软件

32

2

1

讲课、实训

课程大作业

至少选1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32

2

2

讲课、实训

 

职业素质教育

16

1

2

面授讲课

笔试

必修

 

专业实践(实习)

16

1

3

企业导师安排

报告

 

气象物联系统设计与集成

32

2

2

指导

设计

限选课

 

大气科学概论

32

2

2

讲课、研讨

笔试

必选

学校、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专家

 

大气探测与气象仪器

32

2

2

讲课、研讨

笔试

 

控制工程系列讲座

16

1

 

讲座

报告

专业任选课

 

现代变频调速技术

32

2

2

讲课、实验

笔试

 

 

模糊理论及应用

32

2

2

讲课、研讨

笔试

 

非线性控制系统

32

2

1

讲课、研讨

笔试

 

智能仪器仪表

32

2

2

讲课、研讨

笔试

 

计算机图形学

32

2

2

讲课、研讨

笔试

 

先进过程控制

32

2

2

讲课、研讨

笔试

 

运动控制系统

32

2

2

讲课、研讨

笔试

 

故障诊断

32

2

2

讲课、研讨

笔试

 

气象资源评估与应用

32

2

2

讲课、研讨

笔试

必修环节

人文和科学素养

听讲座不少于8

1

 

 

考查

海内外专家

学术研讨

至少3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不少于1

1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的内容包括项目设计、职业培训、课程实验、专业实习等。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学期间,要求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全日制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专业实践可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作为专业实践的必修环节,所有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不少于2个工程项目设计实践,完成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专业报告,并在本专业领域内进行交流。

工程硕士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的,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研究生第一学年以课程学习为主,第二学年进入应用型课题,同时修完学位课程。研究生所修课程由导师决定。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内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双导师共同指导下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完成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三学期)。开题报告通过后,进入课题研究或工程设计阶段,课题完成后撰写学位论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或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五种形式。论文工作应包括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写作、评阅与答辩等环节。围绕论文开展科研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

 

() 学位授予

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本领域申请硕士学位前,至少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本专业研究领域内的学术论文,或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获奖或鉴定),或申请发明专利(公开),或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或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或获得软件著作权,或主持市厅级及以上课题并已结题。

学生的学位申请须先经院学位委员会投票通过,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并按要求进行公示。

(八)就业去向

本领域研究生毕业后可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气象及相关行业领域的控制工程设备及系统和检测仪器的设计与开发、生产与制造、管理和维保,社会经济系统的分析与决策等工作,也可以攻读工程博士及出国深造等。

(九)特色与创新

本培养方案围绕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坚持一个特色——气象行业特色,融入两个理念——协同培养和工程导入,熏陶三个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通过四种途径——课程讲授、系列报告、技能培训和项目实践,打造五项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协同能力。本培养方案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

1.彰显行业特色

方案依托学校的气象行业特色和优势,立足相关学科教学和科研的良好基础,领域研究方向的设置与大气探测、气象信息互联、气象灾害评估、云图像分析、气象装备工业生产自动化等紧密相关;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气象特色必修课程。

2.突出职业素养  

学位课程中设置了“职业素质教育”,“专业实践(企业导师安排)”等课程,以及“嵌入式系统设计”、“工业检测技术”等职业技能培训认证相关课程。

3.融入协同理念

聘请海内外、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及校内专家开展人文科学素养讲座、课程讲授、专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学位论文指导等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多方协同合作培养的理念;借助“江苏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及“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平台,设置“气象物联系统设计与集成”等课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协同创新能力。

4.强化“工程导入”

以国家气象行业专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为载体,依托我校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以及校企研究院等平台,在学期间每人参与不少于2个工程项目实践。通过项目研究与技术开发,将课程教学与项目实践有机结合,提倡“做中学、学中做”,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的,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NUIST备8015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备案号:NUIST备80151